
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添人进口是家里最重要的事,4 月 7 号带媳妇儿进的医院,8 号凌晨 1 点 40 左右进的产房,本以为二胎生产会顺利一些,没想到一直到早上的 11 点 21 孩子才出世了,全家人心理才松了一口气。孩子一出生也没多看两眼就被护士抱进了监护室,10 号从监护室出来才解除了紧张状态,这期间心一直悬着又干不了啥,不管是摆弄手机还是在楼道里打转,精神始终也没集中过。11 号出院回了家,结束了医院的 5 天生活。
在医院的这 5 天,很多 Coding10 的朋友发来各种问候,在手机上我也跟大家聊了聊天,感谢朋友们的关心,还算是顺利。还有朋友打趣说要不要分享育娃的经验。我哪敢分享育娃的经验,基本上都是娃御我们的场景,我现在都是晕晕乎乎的状态,这个孩子哭闹起来,比她姐姐可厉害百倍;不要问我多久没睡觉了,谁还记得睡觉的事儿啊(超人总动员经典台词)。Coding10 里年轻人很多,普及一些基本常识吧:产妇生产之后不是马上就下奶,基本都要等到 5 天以后,这几天是比较难熬的时间。不要指望奶粉能解决问题,如果孩子不认乳头了,那以后不喝妈的奶麻烦会更多,所以哪怕没有奶,也得让孩子在那儿吸,刺激产妇下奶。孩子肯定吃不到啥东西,肚子饿了就哭,吃不饱也哭,奶粉可以喂,只能少量安抚一下孩子。
跟我们同一个房间的还有两个家庭,一个房间都是二胎,但也都算是高龄产妇了,女人 28 以后怀孕生产都是高龄产妇,风险要比刚 20多岁的大了上百倍,这并非危言耸听。在监护室的孩子大都是高龄夫妇的孩子。我们这一代人,晚婚晚育的居多,尤其上了大学的更是晚。晚婚晚育真的不是什么好事,这一条其实是跟 “提高人口质量” 是有很大冲突的。年轻家庭的孩子的健康程度绝对是更高的,孩子携带的危险性因素的系数也绝对是低很多。不要拿什么生活阅历,家庭经济条件、或者两口子所谓的教育程度、社会地位啥的去衡量这个东西,这是两码事。一个更健康的孩子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远大于很多所谓事业性因素。要孩子真的要趁夫妻身体条件最好的时候,对谁都有好处,等你经济条件好的时候,身体可能就不是最佳状态了,没得弥补。也不要等到父母身体无力协助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才想到要孩子。到时候你哪边都顾不过来,父母一辈子本就不容易,到最后享受不了晚年极为珍贵的天伦之乐,那也是人一辈子的遗憾。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家庭,做老人的因为帮不上什么忙,觉得自己成了只能添麻烦的“累赘”,心里一直都是煎熬的状态,中国的父母大都就是这样,可怜天下父母心,都希望能多帮孩子一把就多帮孩子一把。我当然不否认有活的比较超脱的,但终究少数。
我的第二个孩子其实并不再计划内,虽然我们夫妻有那么点想法,但真的不太敢要。或许天意如此,去年我爱人刚怀孕的时候,我们俩有过一段简单的对话,我问我爱人这个孩子咱们要不要,虽然我爱人之前一直说不要二胎,但她说哪怕是双胞胎也要生也要养。我们知道要了这个孩子未来我们将会面对什么,我们会很累,很忙。但我们决然下不了那种狠心,我们愿意接受天意的缘分,未来我们也不会抱怨。
就简单写这些吧,都是一些心里话,绝对没有说教的因素。我和老婆有了我们的第二个女儿,大女儿琪琪在幼儿园碰见小朋友就说:“我有妹妹了,我当姐姐了”。这一辈子能有两个孩子,知足了,这个孩子出生之前心里一直没啥感觉,看见皱皱巴巴的孩子出来之后,心头马上就热了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