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出来混,迟早是要还的” ,是我笃信的一句话,本篇博客就是在还债,因为曾答应过一位朋友,写一篇博客推荐一些书,最近录《框架探秘》系列太累了,正好写篇博客调剂生活,顺便@一下小雪节气。
先说说看书这件事吧,看似挺简单的,拿起来就看呗,无非就是有些人多了些技巧,然而事实却非如此,简单的技巧并不能让我们实现蜕变。依旧是那句话:“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”,很多技术新人,哪怕是绝大部分工作了三四年的技术人员,始终都处在看热闹的阶段。我们所有人呢,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,什么时候度过这个阶段,就看你是不是够用心,是不是能静下心来打磨自己的技术。等你具备了更敏锐的感知力和更强悍的推理能力,你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,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就知道写书的作者到底在一个什么水平线上,他/她的书哪部分可信,哪部分可能会有问题。
首先推荐两本 UML 相关的书,UML的书非常多,但我只推荐两本,如果你是初学者,我建议你看一看谭云杰的《Thinking in UML 大象》,这本书的名字还是很会蹭当年的热点的,曾几何,很多经典的技术书籍都是 Thinking in XXX 的固定语法格式。这常常让我想起央视那个毫无创意的广告导演,千篇一律的 “XXX 行业领导者”,简直丢死人了,怎奈何,人们就喜欢吃这个套路。但是当年的国外的那批 Thinking in 系列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,比后来出现的动物书还要经典得多。

《Thinking in UML 大象》这本书虽然蹭了热度,但是其实在时间线上来说,它比 Thinking in 系列要晚很多,这本书内容质量很高,虽然有些唠叨,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,这种絮叨的手法极为适合新手学习,在反复中加深印象,在迭代中逐步体会和掌握 UML 逻辑推理中的每一步过程。这本书绝对值得新手们好好读上两遍,这对于真正提高你的建模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。缺点呢,就是这个沽名钓誉的封面以及作者在软件工程实施、项目管理方面能力的严重缺失。

另一本是我觉得 UML 界最经典的一本书,Larman(辣馒)的《UML和模式应用》,新手别去看,会死人的,我在网站的图文《设计模式-GRASP篇》中,就介绍过这个家伙,我的这本图文一直没有完成,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,很多人也一直等我写完这本图文,我的很多技能都是从《UML和模式应用》习得的,辣馒是我给作者取的雅号,他绝对是技术界、工程界大师级的人物,也是对技术行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。从《UML和模式应用》这本书咱们就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功底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技术人特有的魅力。我最喜欢的10本技术书里绝对有它的位置,强烈推荐。缺点就是没有一定的项目经验,足够的技术能力做支撑,这本书你很难真正读懂,其实也有翻译的问题,翻译质量一般,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我在《设计模式-GRASP篇》中对很多晦涩描述进行无耻解读的原因。机械工业出版社还好,我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翻译的很多技术书籍,完全就是在毁书,基本上就是导师让自己的学生硬翻,然后凑出一本书来,丢清华的脸。但是我也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,我被它逼着去看英文原版,我本以为我的渣烂英语是搞不定原版的,让我惊奇的是,读英文原本比翻译的版本语义上要通顺得多。至此,我也走上了翻译技术资料的道路,我也被各式英语虐过,印度英语,日本英语,韩国英语。录《框架探秘》的过程大家也会发现,我基本都是在各种英文技术资料中穿梭。
英语的问题,逼着自己往前推进吧,这个话题我也提过很多次,提升的方式方法也没大家想得那么难,很多人都是被学校教育的模式扼杀了学习的激情,甚至说看到英语、数学都形成了应激抗拒。但是现在咱们工作了,把心态先调整过来,抛弃单词书,那不是成年人改用的方式,学以致用,不再学以致考。我工作的第二年,我想进外企,为了这么目标,我每天打开电视的英语频道,边看边练了一个月,哪怕看得脑袋疼想吐也扛着。因为很多事情就是如此,干什么都有痛苦期,扛过去就扛过去了,扛不过去你下一次更过不去。人的意志品质真的是要修炼,而不是说轻轻松松就能获得。后来进了公司我才知道,我是唯一一个面试笔试都用英语的人,面试那天我跟老外英语交流了将近两个小时,出了公司在楼外我一直恶心干呕、真的快吐了,我的能量在那两个小时被耗尽了,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有这种经历,终生难忘 ~
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,上学的时候,我懈怠过,工作了之后,现实不会饶过我,我也没饶过自己,该还的,终究躲不过去。天道有轮回,苍天饶过谁 ~ 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,请记得,还有《代码大全》陪着你:

小雪节气了,希望北京几年多下两场像样的雪,Coding10 一直有个网页终年无休得下着雪,感觉累的时候,我经常用它放松放松神经,也可以追着雪花跑跑圈儿,平时总是哄孩子,其实我也挺会哄自己玩儿的 :Coding10的雪